葵花小说网 > 都市小说 > 花漫村田 > 二百二十五章 开张前锁事

二百二十五章 开张前锁事

。从外看典雅,遮上纱巾,外面只能朦胧地看房内;从里往外看,好似一幅朦胧的画,且房里的人可以看外景。

    众人无不赞叹滨滨的巧思。

    邓举人将五间房分别画了五幅图。李诸根据图定了五房,分别为鸟居,窗棂上由十鸟构成,或立或高歌;花居,窗棂上由十花组成,各花争艳,美不盛收;寿居,窗棂由十个桃子形成,意喻仙桃福寿;福居,窗棂由十只蝙蝠形成,喻意十美十福;瓶居,窗棂由十个扇状瓶组成,意喻平安喜乐!

    滨滨让自家娘新用碎布坐了三十多个碎布垫,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坐垫,绑在靠背椅上,令椅子坐起来柔软。

    在方桌上铺了有碎花色的桌布,桌上摆放一瓶盛开的花。

    整个雅间。虽没有雕檐映日,画栋飞云,但无不显示店主家的巧思及用心。

    忙碌的日子,不知时日过。铺子还未修整完毕,已迎来了春播。

    李诸骨子里觉得自己是种地的。一到播种时期,遂将铺子里的事交给李权及李慕,举家回了李家村。

    李海及邓炽今年要参加考试,李诸将自己考试时的试题默出来,让俩人试着做一遍,根据成绩决定是否让俩人参试。

    李海八十多。邓炽八十整,俩人与李诸当年的成绩差不多。

    李诸想让俩人看多几年书方应试,邓氏觉得俩人上学堂学习后,成绩肯定比现在好。

    李海想着冬天要坐在冰冷的学堂里读书,就不想上学堂。更不想家里花这无谓的钱;邓炽往日只与李家的人说话,他自身的身份的优越感,不允许在乡野的学堂与一群土孩子学习,俩人都一致决定直接应试。

    李诸看孩子们主意已定,即给俩人报名。

    即俩人已定要考,李诸的意思是就是一考即中,毕竟考次试不易,不是报名的费用贵。而是这花费的时间过长。

    李诸除了让俩人如常看书外,李诸还教俩人做简单的吃食,如做饭、蒸菜等。在考场内两个月的时间。没有热食,铁打的人也是受不住的,煮简单的吃食,是基本的要求。考场里有简单的热食卖,但价贵不说,口味还不怎么样。

    李海本就有帮着家里做饭,烧水、做饭。对于他来说并不困难。邓炽聪慧,学了两天。也将普通的蒸蛋、蒸咸菜学会了。

    李海及邓炽年纪小,邓氏心里一直都想让俩人上学堂,她觉得在学堂学习比在家里自学好不止一倍,虽然她不同意让孩子们留在邓举人处学习,是因为孩子们不在身边,如果是就近读书,她还是同意的,她心里对学堂还是较为之敬重的。

    邓氏心里对俩孩子这次的应试不支持也不反对,心里不舒爽,有一搭没一搭地为俩人准备入考场的东西,如吃食、笔墨,没整新衣。

    滨滨给俩人一人一个平安结,其实滨滨心里想的是海哥及邓炽看久些书,迟点考更好,但看俩人心意已决,除了说些打气的话,也没什么好说的。

    李诸手里有了余银,今年家里买了五亩良田,家里地多,养的牲畜多,铺子上也需要人打理,李诸家买下人的事,又提上了日程。

    这次,李洪深提议让李权及李慕帮着买人,让李诸上镇上买人,总能整个特别的东西出来,现在家里的人,老的老,小的小,实际能认真下地做事,只有戚九,真是实际赶不上变化,李洪深不放心让李诸买人。

    李诸对此无可有可无,滨滨想着买人不可急于求才,对此无话。

    李权很快向李洪深回复,并送了七个人过来。其中两对夫妇,分别是田家及石家,两个十八、九岁的壮小伙,分别是朱乐及朱喜俩兄弟,及一位会做饭的朱大娘。

    七人看起来都是老实的,站在李诸面前,连头都不敢抬,眼珠子都是定的,不敢乱动。

    七人衣服破旧,都干净整洁。

    因着不是自己选的,对李诸家的人来说,少了份亲近,李诸让戚九教男的做事,女的则让尚老带着。

    戚九及尚老有点受宠若惊,各带各自的人干活了。

    三月底,李诸将李海及邓炽俩人送进考场,交待了一些注意的事宜,遂回村继续忙。

    过了清明,地里略闲起来,李诸家的铺子终于引起众人的重视。

    铺子之前修整得七七八八了,李诸只让人在院子的温泉上加盖了间木屋,厨房里添了些用具及柜子即可。

    滨滨在家里这几天,都没有闲着。她以前开了茶庄,对于小吃自是随手即来,她趁着人人忙着的时刻,考虑了一下现在的条件,默了玫瑰饼、桂花糕、松糕、灌汤包、肉包子以及棕子的做法出来,她还默了蛋糕及奶油、奶酷的做法。滨滨本想家里做蛋糕卖,但考虑到家里没有储到冰,且现在家里只有一头奶牛,奶源上就可能供不应求。只得做罢,但是做法先写出来,也是好的。

    滨滨想着家里以前做过萝卜糕,在做糕点这方面还是有些经验的。做这些吃食,应该也不难。

    滨滨看家里人有重新关注铺子的意思。便将已经被日晒得发黄的食谱拿出来。邓氏看后,笑着道:“咱们家闺女看书,不只是上脑,更是上心。这纸黄旧的,可能也就滨滨看到了。”

    李诸笑着将滨滨抱了起来,转了一圈。赞道:“我家闺女就是聪敏。”

    笑过后,邓氏与朱大娘一起,琢磨着将滨滨给的糕点一一做出来,让众人尝过后,才敢至铺子里卖。

    在滨滨的建议下。二楼主要是经营火锅,将肉食片成片,将菜洗干净,切成片,滨滨仿照现代的火锅店的经营理念及餐厅内的摆设,在二楼的桌子上摆放一个碟,上面放置水及炭炉。

    三楼,除了有朱大娘的拿手菜外。滨滨还加了几个她喜欢的菜,推出了卤鸭子、蟹黄汤包、蟹黄豆腐还有一道鸡,是滨滨以前旅游时发现的。叫“道口烧鸡”。“道口烧鸡”,是现代河南的特色美食,与北京烤鸭齐名,被誉为“天下第二鸡”。

    滨滨也会北京烤鸭,但没有烤箱,她只得作罢。

    “道口烧鸡”由于要用到蜂蜜。滨滨将这菜定得比较高,八两银子一只鸡。将众人都吓了一跳。

    邓氏道:“滨滨,就算这菜里面加了蜂蜜。蜂蜜一两银子也有一两了,你这菜只用一二两的,那么贵,有人买不?”

    滨滨想了想,道:“娘,蜂蜜一两银子一两,咱们定得太便宜了,咱们应该定十两银子一只鸡,这鸡贵在新奇及味道独特,材料多、做法独特。哼,不是人人都知道这些卤料配方的。且,能够上雅间吃饭的,肯定不在乎这点银子。”

    李洪深听后觉得孩子说得有理,即拍板十两银子一只鸡,邓氏惊得嘴巴张得可以塞入一只蛋。

    滨滨家火锅店费用定得实在,只是收取服务费、茶水费及基本材料费用,比起现在的酒肆,便宜了不只一点半点,这刚好照顾到家里略有薄银,想请人吃饭但未分家不想落兄弟口舌;或小有银钱,想显摆的人。总之,二楼的火锅店走的是平民的路线。

    一楼是用于卖糕点、粉面、饺子及一些可以带走的吃食。还有用木碗装起来的一菜一肉一饭,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快餐,当然木碗是要另外加钱的。

    朱乐、朱喜、田家媳妇、朱大娘都在铺子里帮忙,做跑堂、收拾碗筷、洗洗刷及掌勺。裴蓝则做掌柜,收钱算帐。田大叔则在村子及铺子两边跑,送食材及传递消息。

    滨滨根据现代的管理制度,立了出入库、下单菜式统计等几个管理模式,家里采用的都是滨滨以前教的阿拉伯数字,出库、入库、厨房见单做菜等帐目明析、简单易懂,众人看后不得不叹服。

    铺子里什么吃食都卖,不单一,不管是卖什么都是想铺子天天有生意,铺子的名字被定为“天天吃”。

    一切就绪,只待选日子开张。李家本已有店铺,在拾掇铺子、跟进开张事宜方面还是顺手的,一切都在有条不紊的进行。

    邓举人看自家闺女开了铺子,日子好起来,一高兴,打了块招牌送过来。

    邓举人作为镇上的第一个举人,且是书院的书席,他的墨宝份量在镇上是极重的,李诸收到,高兴地直道谢。

    开张前三天,滨滨让自家爹爹请了七八个小孩子,沿街喊:“秀才路第一间天天吃饭馆三天后开张,有独门糕点免费试吃,有从他国引进的火锅,期待各位的濒临。”

    在这里,没有爆竹,没有什么宣传的手段,纸张还要金贵,滨滨只能想到这个最简单的吆喝方式。且不贵,一两银子都不到。

    开张前一天,李诸用木盆将家里的玫瑰、新分枝出来的牡丹移至三楼雅间,在自家的一楼铺子里,在空地种了一排的竹子,类似于屏风,将厨房的过道与前面隔开来。滨滨看着只点头,自家爹爹整的这些东西,将铺子提高了几个档次。

    对于滨滨的肯定,李洪深是持不赞成的,有哪家的铺子里种竹子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