葵花小说网 > 历史小说 > 我真是皇帝 > 第一百一十二章 太白星现

第一百一十二章 太白星现

视军队,这是新皇亲政后,向外界表达出的第一个施政理念。

    这个理念在他们看来,是如此的不可理喻,离经叛道,可是谁能阻拦呢?河西军都已经调来了,军演的事情他们也只能捏着鼻子认了。

    直到这一刻,所有人这才意识到,那个坐在高位上的人,已经不再是一个普通的贵族少年,而是可以主宰所有人命运的皇帝!

    蔡商丢了面子,被那些政敌嘲讽,心情自然不会很愉悦,他卯足了劲,打算在之后的事情上找回场子。

    朝议终于进行到了最后一项——察举选官!

    说到这,就必须提一下大渝的选官制度。

    大渝选官采用‘察举制’,每年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及选取人才,推荐予上级或者中央,被试用及考核后,再任命为官职。

    这套制度在实行之初,能够为国家筛选出不少适用的官吏,而且也能打破世卿世禄制度的束缚,使许多没有背景的有才之士得以进入朝堂,巩固中央集权。

    但凡事都有利弊。察举制也不例外,在实行了很长时间后,其弊端也日渐显现,其中最致命的一点就是,由察举而成为官吏的士人只占总官吏人数的极少部分,而且有许多小人利用察举机会,或贿赂或靠关系千方百计使自己成为被察举对象。

    被察举者因察举人而走上仕途,必对察举者感恩戴德,并为之效命,这样极易产生宗派行为,形成地方集团。

    为了弥补其缺陷,自秦以后,历代君王都对此作了不少重要的改革;其中察举的有关科目在人数上时有变化。

    这些变化主要是各郡按人口方面的不同,而有不同的荐举名额。仁宗皇帝执政时,按人口不同确定名额已经不能满足国家的统治需要,于是就变成了从多方面考虑荐举名额。

    而这些名额,就是朝堂上,各个势力角逐的目标——谁得到的名额多,就说明谁的势力强。这是最能反应朝局变化的一个参考。

    蔡商今日最主要的目的,就是这个,以往,‘太后党’得到的名额总是远少于‘宰相党’,如今,‘宰相党’被他打的节节败退,如果在这件事上一举拿下霍政,‘太后党’才可以名副其实地说自己已经崛起。

    议事刚开始,朝堂上就立刻吵成一团。

    两拨人争锋相对,各说各的理,到最后,开始互相揭短,恨不得将对方生撕一样。刘邦坐在御座上一言不,静静看戏。

    ‘太后党’与‘宰相党’代表的是两种不同的势力,蔡商希望增加河西,豫州的名额,是因为他是河西,豫州家族的代言人,霍政希望增加江南,扬州的名额,也是因为他是江南望族的代言人。

    河西,豫州望族大部分都是北方望族,自从大渝十年前战败之后就一蹶不振,家族南迁至此,这和江南,扬州的本土南方望族产生了矛盾。

    强龙不压地头蛇,更何况,北方望族还是丧家之犬?几年来,北方望族被打压的抬不起头,太后为了抗衡宰相,于是开始扶持北方望族,这才有了‘太后党’今日之规模。

    可以说,今日朝议,是‘太后党’与‘宰相党’的一次决战。

    两拨人像两只斗鸡一样,脸红脖子粗,表完言论之后,刘邦开始做最后的裁决,“宰相德高望重,江南,扬州之地学风优良,所以朕打算增加这两地的荐举名额,其余各地,名额不变!”

    听到这话,蔡商傻眼了,其余跟随他的‘太后党’官员也傻眼了,皇帝话说的很明白。

    因为霍政德高望重,所以才同意他的意见,这也就是说,皇帝选择了宰相,而放弃了他们!而且听这意思,皇帝似乎刚才压根没有听他们之前说的那些废话。

    刘邦看着如丧考妣的‘太后党’官员,心中冷笑不止,没错,关于这件事,他早就有了决断,‘太后党’注定是要一败涂地的,因为他们看不清大势,投靠错了主子!

    如果说,刘邦亲政以前,这些人还以太后为尊是顺从大势,为了自保,而如今刘邦已然亲政,他们还不思悔改,紧抱太后大腿,这就是找死!

    尤其是蔡商,顾让,等几个‘太后党’的领头羊,他们最近的行为,其贪得无厌,卑鄙无耻,已经让刘邦失望透顶。

    此时,‘太后党’官员真的有些害怕了,细细想来,他们今日在大朝议上竟一无所得,祭祖的事情是‘宰相党’一手督办的,军演的事情他们也没插上手,最后的角逐更是惨败。

    “陛下,抛弃我们了!”这是所有‘太后党’官员此时心中所想。刘邦没有理会他们,一甩袍袖“退朝!”

    出了殿门,蔡商等人急急忙忙地往后殿走去,皇帝一意孤行,‘宰相党’又倾力支持,他们已经无计可施了,现如今,只有太后才可以力挽狂澜。

    大臣们下朝,刚走了没几步,突然有人惊呼“你看,天上!”

    所有人都抬头看,只看了一眼,就满面惊恐,只见,正南方,一颗璀璨耀眼的星辰,不知何时挂在了晴朗的苍穹之上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