葵花小说网 > 武侠小说 > 裂国志 > 第十八章 身世之迷

第十八章 身世之迷

    周国新年的氛围通常会持续到正月十五,在此期间全境学府一律休假,对于学生来讲,这是一年中最难得的清闲光景。

    初四这,赵西枫手中大包包拎着大堆礼品出门去了。

    父子二人已在庙门口的树下炼体多年了,且往往是在清晨十分,这几年来,每逢节日,赵五必定会置办些斋菜米粟,送进庙,算是对打扰枯海清修的还礼。

    对于周人来,在政府推崇治学的经年教化之下,礼尚往来这一法深入人心,周人普遍不喜欠人情,也不喜被别人欠着。

    今年除夕刚过,赵五临时接到加急快报,赶往梁城,临走时吩咐赵西枫记得置办李婶儿、枯海、钱夫子等人的年礼,赵西枫从就比一般的孩童来的伶俐,这些事交办下来赵五还是放心的。

    初四是传统习俗中,周朝人访师还礼的日子,于是赵西枫首先来到钱夫子住所,在门房处打过招呼放下礼品就走了。蟠龙学府上百学子,偏堂学子便有十四人,钱夫子不可能每人都见上一面,心意到了便不去叨扰,就是最大的礼貌。

    之后,他来到贾瞎子常去的镇西酒楼,叫了一份素斋,用食盒装好,想了想又打了一壶琉璃烧,这才来到庙。

    此时庙内有几家人正在庙里还愿,赵西枫就站在桃树下等待,直到最后一家人也离开,才推门而入。

    枯海还是坐在寻常寺庙中用来拜访佛祖金身法相的位置,看着门口的少年,脸上慈祥而平静。

    “大师。”少年放下东西,双手合什。

    “赵施主。”老和尚还礼。

    赵西枫左右看看,庙里没有别的蒲团,就在枯海对面盘腿坐下,手上张罗着把斋菜依次排开,口中道:“大师每日再次讲经解意都要忙到此时,还未用过斋饭吧,子给您张罗了些,您将就吃些,鄙菜陋食,不成敬意,感谢您这一年来的照拂。”

    “赵施主有心了,只是…”枯海也不客气,拿起筷子将一片苦瓜放入口中慢慢咀嚼着,另一只手指了指赵西枫有意无意摆在一边的酒壶:“贫僧一个出家人,这酒水还是免了吧。”

    赵西枫嘿嘿笑道:“平日里酒楼书的白秀才讲的那些演义故事里,佛法精深的高僧都喜欢一句酒肉穿肠过,佛祖心中留,于是子窃以为凡是厉害的大和尚,都是这样想的,看来是子唐突了。”

    老和尚嘿然一笑,道:“演义常有夸大的成分,不过这话的也没错,却仅是和尚三十年前的看法了。”

    赵西枫好奇问到:“那现在大师又作何想呢?”

    枯海端起南瓜米饭扒上一大口,缓缓道:“二十年前,和尚在京城里一座很大的寺庙里做主持,寺里经常往来一些很有权有势的香客,这些施主开始都是极其信佛崇佛的人,对佛经讲义的理解也远超众人,甚至能与许多寺里的高僧大德辩难而不落下风。后来,京城里掀起一股风潮,以香火钱捐赠的数额衡量信仰的虔诚,于是这些香客们放弃了读经,放弃了规戒,逐渐习惯一掷千金,丢弃了以往奉行的仪式与恪守,最终信仰也变成无根之水,泯然众人矣。”

    赵西枫见老和尚真的滴酒不沾,就拿过酒壶自斟自饮起来,平日里赵无管得严,喝酒只允许他浅尝辄止,偶尔身体寒气过重才会允许他多喝两口暖暖身子,此时好不容易逮到个机会,赶紧趁机过过酒瘾。

    一边喝酒,他一边回到:“这就是形式与规矩的重要了,钱夫子也曾讲过这个道理,所以大师的现在的境界是,敬畏规矩与戒律,维持念头通达,持续不缀,方可立地成佛?”

    “那也仅是和尚十年前的境界了,而如今…”枯海和尚微微一笑,指着坐下蒲团道:“我就是佛,既然已经坐在蒲团上,又怎能同时坐在心头呢。”

    赵西枫撇了撇嘴,显然认为枯海在胡吹大气,枯海也不动怒,埋头吃饭,赵西枫则有一口没一口的喝着琉璃烧。

    饭饱酒足之后,赵西枫将餐盘拜倒一边,跪坐问道:“大师,周先生临走之前曾对我,若修行中有所困惑可以请大师传道,是不是真的。”

    枯海不置可否,反问道:“那赵施主又如何知道和尚是修行中人呢?”

    “大师笑了,西枫虽然年幼却也不算蠢笨,”赵西枫摇摇头,“咱这蟠龙镇虽是个边陲镇,地贫人稀,但好歹也是朝廷增设衙门的正经城镇,若您没有大本事,官府怎会允许你当门建庙呢?”

    枯海伸手摸了摸赵西枫的脑袋,微笑赞道:“你这孩子,何止是不蠢,恐怕整个镇上都找不出比你聪慧的娃儿了,但是贫僧真的不是修士。”

    “那确实是子唐突了。”赵西枫微微点头,不在这件事上再多做纠缠,他当然不信枯海是个不通修行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