葵花小说网 > 历史小说 > 明祀 > 49、礼侍郎王瓒推诿、员外郎应奎迫言

49、礼侍郎王瓒推诿、员外郎应奎迫言

不敢先言!”

    大家的确是奉朱厚熜之命,商议正德谥号、庙号,且谥号、庙号亦不能代表任何事,但明眼之人皆可看出,今上与大行皇帝所做之事,多承反对之意。

    故而自登基伊始,屡屡掀起翻案之风,甚至有时还贬斥大行皇帝之意,这让众人如何选择?

    看似一个庙号、谥号代表不了什么,而且活人没必要与死人计较,可若是皇帝之意全部否定前朝,谁先发言岂非皇帝嫌弃?

    须知谁反对,谁下台的结局等着众人。

    而且此前因为《受笺仪注》一事,弄得礼部上下,里外不是人,前车之鉴,后辙之师,明知此事非善事,又岂会在此刻涌上去凑热闹?

    故而王瓒首先跟毛澄玩起滑头,表示堂官不发言,其未敢先言。

    京城衙门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,在这里面厮混,且能够位居五品这个门槛者,无一不是,个中老辣之辈,若论其本事,或许不过尔尔,若谈及滑头、阳奉阴违,恐怕未必比地方猾吏更弱。

    故而王瓒一席话毕,其余四清吏司郎中,也同时拱手发言:“我等谨遵部堂之令!”

    毛澄一时气急,差点没有当场发飙,这些官吏见新君登基,然后见异思迁,都想着在此时明哲保身。

    往日侵占部权之时,一个比一个下手狠辣,一个比一个下手速度,一遇到事情就开始推诿搪塞。

    可大家所言,毛澄又不能责怪,毕竟他是一部堂官,众人请其定夺,乃是相信堂官能力,这又有什么好说的?

    由此毛澄只能压住心中满腔怒火,以免有失起居八座二品大员的风度,随后沉声转问礼部员外郎杨应奎:“员外郎有何高见?”

    当初《受笺仪注》是由礼部郎中俞才所定,最后却是杨应奎,随着毛澄一起前去谒见新君。

    虽然杨应奎在场,如同哑巴一般,并无任何话语,但此事总不能真自己独裁,还需找人商议,即使是假装也行,起码征求过同僚意见。

    至于是否同意,已然并不重要,只需不反对即可!

    杨应奎知道自己避无可避,然后捋捋下髯,沉思一番之后,娓娓道来:“下官窃以为,大行皇帝尊谥,可为‘承天达道、英肃睿哲、昭德显功、弘文思孝、毅皇帝’,庙号曰‘武’不知部堂以为何如?”

    毛澄本身只是按例询问,未曾想杨应奎果有答案,遂追问:“何解?”

    盖因《周书逸·谥法解》无“毅”之谥,故而毛澄还需询问一番意思,如此也好在皇帝咨询之时,以备解答。

    “《尚书·皋陶谟》曰:「宽而栗;柔而立;愿而恭;乱而敬;扰而毅;直而温;简而廉;刚而塞;强而义。」

    《左传·宣公二年》云:「杀敌为果,致果为毅。谓为致果敢杀敌之心是为强毅。」

    《谥法》有载:「致果杀敌曰‘毅’,又强而能断曰‘毅’。」”

    毛澄听后抚手赞叹:“君此言可定论矣!”

    “毅”字即代表刚果之意,又代表和顺坚毅之意,此皆略有符合朱厚照一生,故而毛澄才会有言,可定论。

    至于“武”字,根本不需要去纠结,此为庙号,而庙号素来是祭祀之用,从无定论之意,若在此处纠结,则需重新考定庙号,制定庙号解!

    “不敢!”杨应奎也不过是赶鸭子上架,被毛澄点名避无所避罢了。

    “诸位若无意见,本官则择日上奏天子裁决!”既然已经拟定,毛澄于是便环顾众人,再三确认有没有反对意见。

    “下官皆听部堂之命行事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