葵花小说网 > 历史小说 > 明祀 > 43、两宦官毛遂自荐,众阉人喜乐见闻

43、两宦官毛遂自荐,众阉人喜乐见闻

    如同魏彬等人有别样心思的,还不止一个。

    毕竟任何东西都不可能达到人人满意的地步,哪怕被视为最好办法,同样也有持反对意见之辈。

    比如这群宦官里面,有人就想向张太后求救,也有倾向于和杨廷和合作,更有甚者如魏彬等人一般,投靠朱厚熜。

    人心百转千回,永远无法真正洞察。

    谁也不知道,对方下一秒在想些什么。

    比如打lol之时,你预判他人走位,可人家偏偏脑子一抽,当场立在原地不动,所谓的预判也就成了一个笑话。

    事后别人或许还得一个,预判了你的预判光环,可实际上,对方不过是菜而已。

    虽然多有别样心思,但诸太监面对一群昔日竞争对手,一如魏彬等人一般,并没有丝毫泄露之意,而是频频点头:“魏太监之策甚好……”诸如此类云云。

    张锐急于摆脱眼下困局,遂环顾诸人一眼:“不知何人愿意,前去与杨新都商谈此事?”

    明代对于外朝与内廷相交甚为忌讳,哪怕如今世风日下,人心不古,但这些太监还是决定隐晦点好,免得被皇帝察觉先下手为强。

    固然众人利益熏心,可并不代表对于简单的危险察觉都丧失。

    三十余宦官明目张胆找杨廷和,朱厚熜不可能会无动于衷。

    当然最重要的,如果不是为了公事,这些太监前去找杨廷和,而对方为了自己清名着想,也不会选择接见。

    内官永远和外官是两条线,内官靠的是信任与恩宠,而外廷自认为靠的是能力、资历以及宠幸,二者不可混淆一气。

    当然也并不是就没人归顺宦官,比如正德年间的焦芳、刘宇、张彩、曹元、刘玑、王敞、刘璟、毕亨、张澯、朱恩、刘缨、李善、柴升、李瀚、韩福、李逊学、陆完、陈震、张子麟、崔岩、夏昂、胡谅、常麟、张志淳……

    再比如天启年间的刘志选、梁梦环、倪文焕、田吉、阎鸣泰、刘诏、薛贞、吴淳夫、李夔龙、曹钦程,许志吉,孙如冽……

    魏广微、周应秋、霍维华、徐大化、潘汝祯、杨维垣、张讷、顾秉谦、冯铨、张瑞图、王绍徽、郭允厚、曹尔祯、孟绍虞、冯嘉会、李春晔、邵辅忠……

    吕纯如、徐兆魁、薛风翔、孙杰、杨梦衮、李养德、刘廷元、曹思诚,范济世、张朴、黄运泰、郭尚友、李从心、李精白……

    这些人都曾有过依附宦官经历。

    不过杨廷和显然不是这一例,不然其正德初年时,与权势滔天的刘瑾合作便可,何须舍近求远,冒着清名被污的风险,接见一帮宦官?

    不能明着见,不代表不能暗着见,这些寺人也知杨廷和现在急需内廷助力。

    其一,如果司礼监全线倒向皇帝,杨廷和则再也无力掣肘明良天子,顶多就是恢复正德年间,屡上谏言,规劝天子。

    其二,外朝想要了解宫闱,则必须经过在场宦官之口,方能得知内宫情况。内廷想要了解皇帝心思,也需借助内阁密揭。

    譬如联络张太后,共同对皇帝施压,洞悉皇帝有何意向,诸如此类之事,即可在合作中完成。

    《孙子兵法》有云:「知己知彼,百战不殆!」

    如果连简单的信息渠道都没有,早晚只会被人玩弄,且尚不自知。

    这也是为何明代官员喜欢入翰林的原因之一,入了翰林有诸多便利之处,比如教授宦官读书、比如和皇帝朝夕相处,这些都有利于日后秉政。

    所以眼下其实不止宦官急,其实杨廷和等内阁成员,同样也急于寻找内廷作为助力。

    只是内阁情况稍微好些,哪怕情况糟糕一点,只要没有图谋造反,想要保住生命,安享晚年并不是问题。

    但宦官不同,除了少数德阉,基本上人人得而诛之。

    从宦官团体而言,其本质就是皇帝黑手套,一般脏活累活都是这些人干,